天天动态:银行理财借道保险资管大配协议存款 “稳波神器”暗含期限错配风险

日期:2023-02-09 20:06:0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从去年11月债市风波至今,一直有部分理财产品波动很小、基本不出现回撤,甚至收益率还比较稳当。客户经理宣传是因为底层资产中存款等低波动资产占比高,所以收益率才那么稳定。

拆解这些产品,不乏穿透后前十大资产全部为“他行存款”的。也就是说,客户明面上买的是理财,实际上还是存款。理财子公司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是否全然有益无害?他行存款到底是不是“神仙资产”和“稳波动神器”?


(资料图片)

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这类存款资产实际上并不是同业存款,而是理财子公司嵌套一层保险资管计划投资的银行协议存款、定期存款或大额存单,利率比同业存款高。虽然看似低波动甚至无波动,实则暗藏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甚至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神仙”资产

去年11-12月,短期市场的快速下跌使得银行理财赎回压力陡增,债市调整和银行理财赎回之间形成正反馈,进一步加剧了机构的抛售行为。债市风波乍起。

在这种情形下,理财产品“泥沙俱下”,短债类产品领跌,多只产品破净。奇怪的是,也有一股“清流”产品,不但毫无波动,收益率还普遍稳定在3%-4%之间,与债市走势完全背离。按理说银行理财底层资产中债券占比不低,大概率会受到债市风波影响,这些产品到底是买了什么“神仙”资产能这么平稳?

记者查询了部分大行、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定期报告,发现多只产品穿透后前十大资产明细中闪现“他行存款”。甚至有产品一成资金投资于现金,九成资金投资于债权类资产,不持有非标资产,而进一步穿透之后,前十大资产中除了活期存款之外,另外九大资产均为“他行存款”,但并未披露具体持有哪些银行的存款。

在产品端,也有理财经理向客户强力推荐“100%配置存款类资产”的理财产品,并称使用摊余成本法计算净值,波动极低。“卖得很好,第一天募集就募了计划募集上限的六成,可能明天就没额度”。

其中奥秘何在?

据一位保险资管的客户经理介绍,目前理财子一直在大量做这类存款资产或者低波动资产,实际上是通过保险资管计划投资的三年期协议存款、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和今年被老百姓(37.840, 0.63, 1.69%)疯抢的银行三年期大额存单是一样的,目前三年期这类存款的收益在3%左右。

一位股份行理财子投资经理也坦言,各家理财子一直在做这类存款资产或者低波动资产。所在公司也是看到其他理财子通过保险资管计划投资三年期存款类资产,从2020年开始大量借助保险资管计划投资这类资产——也就是目前各家理财子在产品宣传上所说的存款资产或者低波动资产。

“最初从非银跳槽到银行理财子公司时,刚开始觉得怎么会去投资底层是三年期协议存款、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这种完全没有流动性的资产,但后来发现这是一类收益高、净值平稳的‘神仙’资产。”上述股份行理财子投资经理表示。

近期,市场利率趋于下降,多家银行也调整了各期限存款利率以及大额存单利率。国有大行的三年期协议存款、定期存款、大额存单普遍从高点的4.125%一路下降至目前2.9%左右。但相比其他资产,仍属于收益率较高且无任何波动的“神仙”资产。

正常来说,银行理财投资同业存款的利率是比较低的,目前一年期国有大行存款利率和一年期同业存单价格大约在2.5%-2.6%之间。也就是说,银行理财宣传的“存款资产”或者“低波动资产”,并不是现金管理类理财或者理财产品投资的“同业存款”,而是通过保险资管计划投资的三年期协议存款、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

“目前很多保险机构都在承接理财子公司这样的业务。”一位保险资管人士对记者说,理财子公司直接投同业存款“要不上价”,而通过保险资管可以拿到协议存款的价格,保险资管的通道费用也比较低,大约在10bp左右。

风险何在?

多位理财子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11月以来的债市风波导致理财出现客户大量赎回,全市场流失资金规模预估突破万亿。 为了稳住客户,各家理财子公司“各出奇招”,比如推出摊余成本法产品,或者主推这种通过保险通道做存款的产品。从客户的角度上,收益稳了,风险低了,似乎没有损失,理财子公司也维护了自己的信誉,这是一种“双赢”。

但也有理财子公司人士对记者直指这种嵌套存款产品的三大风险:

一是流动性风险。理财产品期限较短,很多是半年、三个月、60天产品,甚至是日开产品,大量投资这类保险资管计划,底层对应的是三年期协议存款、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存在非常严重的期限错配,蕴藏巨大的流动性风险。目前主要靠不同产品间申购赎回保险资管计划来解决产品间流动性,因为底层三年期资产是不可能提前赎回的。但是,一旦理财产品持续被赎回,但底层的三年期资产又无法处置,保险资管计划也没有其他理财产品来承接,就会引发系统性流动性风险。

二是绕开《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理财产品借助保险资管计划投资三年期协议存款、定期存款或者大额存单,应该算作流动性受限资产,按照流动性管理办法需要控制投资比例,上述文件要求单只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直接投资于流动性受限资产的市值在开放日不得超过该产品资产净值的15%。显然大量借道保险资管买协议存款等资产的产品,是远远超过这个限额的。

三是可能导致资金空转。银行理财募集资金,走保险资管计划通道,变成银行协议存款,并未进入实体经济,似乎是在走资管新规严格约束的嵌套产品的老路,有空转嫌疑。从银行业的角度上来说,各家银行最近都在降负债成本,而这类产品拉高了存款成本,也可能抬升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规模“魔咒”下的技术变形

为什么理财子公司大力推这一类嵌套存款产品,为什么明明利润微薄,保险资管甘为通道去做这一类存款业务?

其实都是源于高悬于头顶的规模“魔咒”。

理财子公司担忧的是客户流失,规模缩减。而保险资管虽然没有客户流失的困扰,但是行业内竞逐排名却必须要靠规模。

“都是为了比拼规模指标。原本我们也不想做这一类业务,但是有规模小的保险资管做了这一类业务之后规模一下子上量,排名一下子冲到行业前列,于是行业里其他保险资管公司都坐不住了,大家都这么干之后,通道费用一下子从10bp被卷到了5bp,甚至有一家保险资管只要了2bp的通道费。”一位保险资管人士称。

从资管投资人员的角度上讲,这些业务人人都能做,不需要投研能力。习惯了用这种方式稳波动稳收益,投研人员很难有动力持续学习、不断提升投研能力。

规模“魔咒”下,资管行业动作开始变形。销售端仍在明示暗示保本保收益,客户难以接受产品亏损;理财子公司把稳收益放在第一位,甚至部分业务走入灰色地带 ;保险资管为做大规模不惜做收益率低但可以冲规模的通道业务。这些力量潜滋暗长,形成了一股偏离资管新规初衷的“离心力”。风险后移了,但是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旦发生客户大规模赎回,形成的流动性风险难以估量。

编辑:刘润榕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标签: 新华财经 中国金融信息网

上一篇:

下一篇:

品牌展会
全国巡演